当前位置: 首页 > 医疗版 > 疾病专题 > 眼科 > 视网膜疾病 > 视网膜色素变性
编号:10781375
视网膜色素变性一大家系
http://www.100md.com 《河北医学杂志》 2005年第9期
     1 资料与方法

    1.1 一般资料:患者,张某,男,48岁,农民,已婚,育一子,因“双眼视力减退,夜盲20余年”入院。询问病史,该患者其外祖母、母亲、两兄弟、两姐妹、侄子及侄女共13个患病,年龄10~76岁,其外祖母已故,家系无近亲结婚史,无高度近视史。20年来,视力逐渐下降,夜间无法行走,近来视力减退明显,明显影响日常生活,遂来就诊。

    1.2 方法:查:全身检查无异常,右眼VD0.1,无法矫正,眼压正常,角膜透明,前房深、清,虹膜纹理清,瞳孔圆2.5mm,对光反射灵,晶体透明,玻璃体无混浊,眼底视乳头呈蜡黄色,网膜呈青灰色,血管狭细,色素沉着,可见骨细胞样色素变性,黄斑中心凹反光灰暗,左眼VS0.06,无法矫正,内眼检查同右眼。双眼视野检查提示周边视野缩小和环形暗点,眼底荧光造影呈斑驳荧光,脉络膜毛细血管无灌注,视网膜血管有闭塞,黄斑部有荧光渗漏。(其家系普基因图如下,为患者本人)

     2 讨论

    视网膜色素变性是一种慢性、进行性、遗传性、视网膜退行性变。是当今造成失明的严重眼病之一,20~40岁好发,该病一般为双眼疾病,有明显家庭史,遗传方式为常染色体显性或隐性遗传,其群体发病率为1/3500,夜盲为最早出现症状,暗适应能力降低,视野逐渐缩小,视力逐渐减退,最终失明,开始于儿童期至青春期加重。病因:是由于色素上皮内高度发育的吞噬酶系统有缺陷,致使光感受器细胞外节,尤其是视杆细胞包节的吞噬作用出现缺陷,影响外节的新陈代谢,脱落的盘膜堆积,可能成为自身性抗原,发生自身免疫反应。目前尚无有效治疗,可考虑用血管扩张剂,维生素A、B1、B2、E等治疗。该家系视网膜色素变性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,一连四代发病,比较符合典型遗传病特点。

    浙江省天台县人民医院,浙江天台 317200, 百拇医药(丁千兵)


    参见:首页 > 医疗版 > 疾病专题 > 眼科 > 视网膜疾病 > 视网膜色素变性